湯陰北艾 簡介
湯陰縣地處華北中部,因位于蕩水(今湯河,蕩為湯之古音)之南故名,是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的“千年古縣”,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是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中國食品工業名縣。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俗話說,中醫三大寶:一根針、一柱艾、一碗湯。艾葉是最常用的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做為最早記載的艾葉道地產地,湯陰北艾是當地重要的名優特產,堪稱艾葉之上品。
一、湯陰北艾文化深厚
春秋戰國時期,神醫扁鵲遭到秦太醫令李醯(xī)妒嫉,在湯陰城東南一帶行醫時,被李醯用重金收買力士伏于道旁殺害,百姓感其恩德,葬身積冢,墓前設廟,廟旁廣植扁鵲常用之艾草,地名曰伏道。
東漢名醫華佗曾用湯陰艾為漢獻帝醫治,漢獻帝過湯陰時專程到扁鵲廟叩拜,并寫下了“艾草芊芊,植于蕩南,療我唇兮,佑工身健”的詩句。(詩意:碧綠色的艾草長得多么茂盛啊,藥效極高的就種植在蕩水之南,名醫華佗用他治好了我的嘴疼病,神奇的扁鵲廟艾草佑護了群臣百官們身體康健!)
最早提出藥材道地產地的醫藥書籍,是距今約有1000年,北宋蘇頌撰寫的《本草圖經》(1061年):艾葉,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處處有之,以復道(湯陰縣伏道鎮)者為佳,云此種灸百病尤勝。
二、湯陰北艾地域獨特
歷代中醫藥書籍均指出,凡諸草本、昆蟲,各有相宜地產,氣味功力,自異尋常,諺云一方風土養萬民,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藥也。
湯陰縣居胡煥庸線的中心區域,面積646平方公里,人口50萬,耕地69.8萬畝,既是傳統農耕區、又有高密度城市群,人口眾多、交通便利。
湯陰縣位于華北平原與太行山脈交匯的山前地帶,全域以平原為主,屬太行山麓的洪積-沖積平原,海拔一般在53~100米之間,地勢西部南部略高于東部北部。
湯陰縣地質構造為湯陰地塹(許多重要的有機礦藏均與地塹有關),西有青羊口斷裂,東有湯東斷裂,由于巖層錯動,使第三紀湖相(泥灰巖等)和河湖相(砂礫巖等)上升為丘陵,形成縣境西部五里崗和東部火龍崗,中間下沉,充填巨厚的第三紀沉積物和第四紀河流沖積物,微地貌復雜。土壤類型以潮土褐土為主,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中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含量豐富。縣境東界為衛河,湯河、永通河、羑河3條季節河流橫貫縣境。地下水礦化度輕,屬中性淡水。全縣水資源總量1.19億立方米,水質良好,灌溉便利。
湯陰屬北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兼有丘陵向平原過渡的地方性氣候特征,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全年日照時數2244.2小時。春季干旱風多、回暖快,夏季炎熱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秋季天高氣爽溫差大,冬季寒冷雨雪少。
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風、順暢的排水、適宜的土壤,獨特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四季分明的氣候,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因素造就了湯陰北艾的優良品質。
三、湯陰北艾品質優良
在物種基因遺傳上,湯陰北艾屬原變種,處于系統進化樹結構中的上級。
湯陰北艾植株較低,蘗多莖細。
葉片寬大肉厚,葉片邊緣呈鋸齒狀,3深裂、3淺裂,氣味清香悠長。
加工后,出絨率高,絨線較長,質柔軟,燃燒煙小、灰燼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