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涂料網訊:8月8日,工信部發布了《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提出到2018年,信息化條件下的企業競爭能力普遍增強,信息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有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82。
其實,隨著信息技術向傳統產業各個環節的滲透,傳統工業已經與信息技術不能分離,信息化成為企業發展繞不開的話題,甚至支撐著傳統產業的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依據這一指導思想,兩化融合成為工業發展重要的戰略部署。
當前,我國涂料工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攻堅期,產業競爭日趨激烈,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資源和環境約束加大、要素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付出了艱苦的勞動,消耗了巨大的資源,卻處于價值鏈的低端,賺取最少的錢——這是我國涂料工業企業真實而普遍的狀態。無疑,“轉型、升級”成了所有企業的夢。而破解當前涂料工業發展難題,迫切需要倍加重視信息技術的高滲透、高倍增、高帶動、高投入特性,充分發揮兩化融合在推動工業經濟增長、改造傳統產業、促進技術進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同時,兩化深度融合也是我國涂料業加快轉型升級的一次歷史性機遇??梢哉f,兩化融合業已成為了涂料業發展的新生驅動力。
兩化深度融合,是打造涂料產業升級版的緊迫要求,對于涂料工業轉型升級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兩化融合正成為發展現代涂料產業體系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與涂料制造業日益交叉融合,無疑會促進涂料產業的現代化進程。其次,信息技術還能有效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和優良、極大降低人力資源成本,極大提高企業生產效率,促進企業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提升生產過程管理效率,成為企業競爭力提升的內生動力。再次,工業技術不斷進步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日益結合,極大地降低單位產品的能耗和材料消耗水平,提高了能源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起到了節能減排和綠色環保作用。所有這些,最終指向將是提升工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全球的信息化和工業化正在處于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這種互助合作的關系在涂料企業信息化改造的過程中,其實也實現了企業核心工業化競爭力的提高和推動。比如,豪迪、三棵樹逐步實現向全自動化生產轉型、彩虹化工建成的ERP系統,華潤、巴德士、嘉寶莉、美涂士、長江涂料、展辰以及鴻昌化工等一大批企業在工業化信息化融合方面的嘗試無不體現著兩化融合對企業工業能力的提升。
不過,我國涂料制造業的信息化還嚴重落后,真正能全程運用信息化的企業屈指可數,大部分還是停留在半信息化原始的工業生產狀態,與現在國家所倡導的新興工業化背道而馳。與此同時,我國涂料企業在應用信息化技術方面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首先,滿足涂料企業需求的設備、軟件和應用解決方案仍然缺乏,支撐兩化融合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仍然缺乏。其次,涂料制造業傳統思維觀念落后。傳統涂料工業企業面臨產能過剩、利潤下滑的局面,企業可能不會在信息化方面投資或者不愿意作這種調整,這種現象是普遍的。從網絡經濟發展的規律來說,兩化融合還受一些客觀條件的制約,其效用還沒有充分得到釋放。第三,涂料企業的預算日益精細化,信息化成本控制越來越嚴,對降低信息化服務成本、改變信息化服務模式要求越來越高,要求信息技術服務商能夠以新服務模式來降低服務價格。此外,涂料企業資金不足以及掌握信息化技術應用方面的人才嚴重缺乏。
雖然存在著各種挑戰,但工業信息化趨勢是不可回避的。我們知道,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是先工業化后信息化。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得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地提高,但也付出了過大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代價。而我國處在工業化進程中,趕上了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必須走以兩化融合為重要內涵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因此,涂料工業也必須符合我國發展國情和世界發展趨勢。
當下,無論是涂料業還是其他領域,都面臨著用新的信息技術使產業發生改變,這正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和前兩次不一樣的地方。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已成為科技進步的必然,成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途徑,為企業創新發展帶來了新機遇,開辟了應對資源環境挑戰的新方式。工業化是信息化的物質支撐和主要載體,信息化是工業化的推動引擎和提升動力,只有兩者深度融合,才能達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要求,實現工業革命。
當前,以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正在為我國涂料制造業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帶來重大機遇。而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對于涂料企業而言,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只有不斷深入推進信息化,修建好一條“信息高速公路”,為企業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增強資源的控制能力和統籌能力,才能提升市場競爭力,實現自身企業的夢想。
責任編輯:姜家駒